见证中国航天里程碑——我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回收仓“藏身”上海儿童博物馆

作者:上海市宇航学会 原创作者:上海科技报2014年2月12日 2014-02-20 00:00
 

       2013年6月11日至26日,我国“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宇航员在太空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了自动和手动对接,还首次开设了“太空-地面”课堂。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也引发人们探索航天的新一轮热潮。市民要了解航天知识,看实物展去哪?航天专业类博物馆?科技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上海儿童博物馆也有遨游过太空的真家伙——中国首批返回式卫星回收舱、长征四号火箭二级发动机、中国第4颗返回式卫星降落伞就藏身于此。
       返回技术是载人航天的基础技术之一。而这一技术的关键是如何克服航天器重返大气层时,由于与大气的剧烈摩擦所产生的3000摄氏度高温。儿童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大锅”是真正遨游过太空的中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的回收舱,它经过高温的炙烤,也经历了着陆的撞击,黑漆漆的外表和一个30厘米见方的着陆撞击坑及卸下工作相机时的割痕就是佐证。
       事实上,当1975年11月26日至29日,中国第1颗返回式卫星从甘肃酒泉顺利发射并在贵州六枝成功着陆的那一刻起,这个困饶返回的难题即被中国科学家破解了,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而它返回携带的全景相机所拍摄的胶片,也实现了我国需要从飞机无法逾越的高度来测绘国土资源的愿望。
       这口不起眼的“大锅”在小朋友们眼里,可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宝贝。小朋友们看到“大锅”总要用小手摸一摸,有的干脆一屁股坐到“大锅”里面。大锅为什么是黑乎乎的?大锅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这里能装几个人呢?这些问题则是讲解员每天为小朋友解答次数最多的问题。
       冲破大气层是数千年的人类梦想,而实现这一梦想的功臣就是火箭发动机。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的长4火箭二级发动机。该火箭是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的三级运载火箭,三级火箭意味着整枚火箭共有三级发动机,它们如接力赛跑手一般,逐级将“接力棒”即搭载的航天器推向太空。当然与赛跑手命运迥异的是,每一次出征就意味着生命终结。而这个大家伙完全有能力接好第2棒,之所以如今完好无损地静卧在此,是因为坐在替补席上的它没能有机会上场,而航天发射关键部件的备件规则是成功发射的保证之一。
       航天器上天需要火箭的大推力,而返回地球要经历离轨、过渡、再入大气层及着陆等过程,而着陆的过程就需要降落伞的帮忙了。儿童博物馆内,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可不是飞行员跳伞用的,它是1982年9月9日成功发射的中国第4颗返回式卫星的主降落伞,展开时的总面积为73平方米。作为航天器返回过程中的最后一环,着陆一般有降落伞和其他减速装置共同完成。而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的相继拉出为返回全过程划上完美句号。
已有2321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