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 最生动的第二课堂

作者:上海市宇航学会 原创作者:上海科技报 2015-04-30 00:00
         现代博物馆的核心使命是教育,其重要性超过收藏与研究。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宣言里称:“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许多欧美国家也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建设了各种不同门类的博物馆,让它们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相比之下,我国博物馆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不仅无法充分满足公众需求,也很难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
         新上海自然博物馆熟知这些道理,建馆之初就动足脑筋,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市民到自然博物馆探幽自然历史,感受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自博馆还开辟探索研究中心,既吸引青少年来此触摸自然界的大千万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又能满足大学生的自然通识教育,还适合年轻白领、老年人翻翻“自然历史书”,构建市民终身科学教育的“博物馆课堂”。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
撬动孩子心中的为什么
         作为国内乃至国际独一无二的主题式自然博物馆,上海自博馆新馆就像一座高能好奇心“加油站”,标本最丰富、展示最多元,从建筑到布展,从标本组合到展示展项,充满想象力,让人无法不好奇。
         不过,如何用好国际一流的科普场馆,确实需要各方下一番工夫。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激发科学兴趣,仅仅靠科普讲座、科学论坛里知识传播是不够的,还需要整合上海科普资源,让科普场馆、科学家与科普传播“手拉手”,编织立体化的科普“生活网”,市民“抬头不见低头见”。特别是自博馆、科技馆等科普场馆,应该更加形式多样的敞开大门,亮出科普“看家宝”,吸引市民常来“玩”。
         对于学校教育,博物馆是宝贵的兴趣课堂,千万不要像春游秋游走一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课题小项目或者某个科学兴趣,到博物馆里找答案,捕捉新灵感;家庭科普亲子游时,来自博馆不要走马观花,父母尝试着提前做点功课,针对某几个展品查查资料,与孩子一起带着问题看场馆、找亮点,边走边问或许能撬动孩子心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上海自然博物馆工程建设指挥部展示部部长忻歌:
在“讲故事”上下足功夫
         激发好奇心,正是上海自博馆新馆从建设到布展过程中,最在意的事情。世界著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品丰富,展示方式却较为单一,主要以陈列和展板说明为主。我们则要在“讲故事”上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先进的展示技术和手段,主题展示效果上达到国际一流。布展设计我们尝试了许多创新点子:标本足够有趣,展品尽可能组团,讲述自然故事引人入胜。更别具一格的是,还构建了一个由实体场馆、网上博物馆和拓展教育项目组成的多维教育体系。
         在实体场馆中,有分布在常设展区的11个教育活动点和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探索中心;网上博物馆包括移动导览APP、微信和网站;拓展教育项目包括夏令营、讲座、野外考察活动等。参观意犹未尽时,无论是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高中或成人,都可以学做一名考古学家——参与以探究为目的教育互动,通过动手实验、主题演示、角色扮演、讲解导览、学习单等方式,以“科学家”的身份观察、记录、研究、分析地球和生命世界,让思辨与动手、个人与自然来次“大碰撞”。
上海作家孙颙:
超越任何书本的宝藏
         孩子成长的最佳途径,不仅仅需要灌输家长老师设计好的“有用”的知识,同时需要大量搭配不那么实用的似乎可有可无的内容。自然博物馆里,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绝对是超越任何书本的宝藏。伟大的美术家,难以比肩自然的神来之笔;天才的音乐家,难以模拟无穷的天籁之音。让孩子们自由地游逛于浩瀚的天地之中,是他们的大脑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带孩子们旅行,是个好办法。但是,这远远不够。你不可能走遍山峦海洋的每个角落,你更不可能去访问远古消失的世界。于是,聪明的国度,会把科学馆、博物馆的建设,作为社会文明的基础工程,作为开启智慧宝库的最佳投资。
         上海已经建造了规模宏大的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科技馆,现在,焕然一新的自然博物馆又撩开面纱。这是中国孩子们的福气,是文化教育的福音,是民族发达的先声。时间越久,我们越会认识到,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上海自然博物馆副馆长梁兆正:
这里能够触摸大自然
         新馆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3条主线,呈现大自然的演化历程和多样性。和世界老牌自博馆多采用学科制的布展方式不同,上海自博馆大胆地采用了主题制的布展方式,在这种新型布展理念下,老虎标本既能出现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生命长河”中,也展示在体现生态环境的“生态万象”中,避免了以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展示弊端。
         能够触摸到自然的雄伟辽阔,对人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希望这座自博馆能够长远地影响这座城市。对正在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来说,在市民中科普自然知识,无疑对提升公民视野、培养科学精神助益良多。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服务处负责人顾洁燕:
孩子的自然课堂
         除了标本,能够与活体动物来个亲密接触也是自然博物馆的一大创新。与植物园、动物园不同,这里的动物大多不常见。你见过中国鲎(hou)吗?这种状如大甲鱼的动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在地球上出现的时期,可以追溯到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它也被誉为“活化石”。不过在新馆,你就能与它来个亲密接触,轻轻触碰它的“长鼻子”问个好吧。
         文昌鱼之所以特别,因为它是脊索动物,这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在生物的进化史上,还能保持着进化态的动物已经非常稀少了,因此它被当做一种模式动物而被研究。新馆的养殖池里就有一批文昌鱼,它们位于地下2层。
         与所在地中小学建立长期而密切的合作和互动,已经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惯例。在国外不少知名博物馆、美术馆,之所以在工作日游客也络绎不绝,跟馆方苦练内功、一年四季不断奉上各种“文化教育大餐”密切相关。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卢浮宫艺术馆等为例,馆方往往在一个学年开始前,就将设计好的文化“菜单”(活动目录)寄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孩子们到博物馆做实验更是司空见惯。
已有3252人阅读